close

  又是一期“影像中的生死學”課程結束了,望著講臺下那些年輕的面孔,我該說些什麼呢?
  如果五年十年二十年之後,還有機會相見,我會看到怎樣的你?
  或許我們可以做個小小的游戲,讓你在時間的刻度上,測量一下自己的生命有何改變?
  改變肯定是會發生的,許多外在的指標放在那裡:位子、房子、車子、票子、兒子……但最令人驚悚的改變,一定是那種無形似有形,有形似無形的改變,是歲月“熬”出的不同氣質,是幾十年熔煉後生命呈現的不同“成色”。它不動聲色地凝在每個人身上,且散髮著不同的氣息,任何外在的包裝都沒辦法掩飾。
  我心目中生命成色高的人,其實很容易判斷,就是你和他在一起時,覺得有意思,你覺得他的生命或者有厚度,或者色彩很豐富,或者質地很純凈。這樣的生命,能啟發你或激發你,讓你不由自主地產生新的想法和動力,再去進一步拓展自己的生命。
  我說的“生命成色”不是指世俗意義上的成功。在同齡人中,不乏所謂的成功者,但有些當了“大官”的人,讓我感覺成色不高,他們好像已經丟掉了一些在我看來是特別寶貴的東西,也是讓生命保持良好品質的重要元素,比如:真誠、好奇心、冒險的勇氣、同理心、求知欲、幽默頑皮等等。有時候我會覺得他們更像一個穿著精緻衣服的軀殼,裡面的“我”已經成了風乾牛肉,或者天津大麻花了。
  倒是有些無法貼上“成功”標簽的人,讓我覺得他的生命挺有味道,品質不低。比如有位朋友,因為種種原因,沒能回到自己出生的大城市,留在了當年插隊的邊遠小城,開一個小鋪,過了一輩子小日子。可是聊起天來,特別是到外面玩的時候,他就像一個孩童一樣,對大自然有著無盡的好奇,也有著豐富的知識和經驗。和他在一起,既放鬆又有趣,能讓你對生活和自然的愛燃燒得更旺。
  我心目中生命成色高的人,其實很容易判斷,就是你和他在一起時,覺得有意思,你覺得他的生命或者有厚度,或者色彩很豐富,或者質地很純凈。這樣的生命,能啟發你或激發你,讓你不由自主地產生新的想法和動力,再去進一步拓展自己的生命——呵呵,首先是,你不管活到多老,仍然覺得生命是一個可以向深度、廣度、高度開掘的人,否則的話,你也不會被生命成色高的人所吸引,你已經把自己的生命固化了,固化在那個已有的成色上。
  當然還可以再描述一下生命成色高的人是什麼樣,但對我來說把這種“感覺”變成條分縷析的“結構”,不僅有點難,而且不太樂意——一片生機勃勃的森林,如何定義其生機?深綠占30%?淺綠占50%?不深不淺占?有點荒誕哈!勉強描述,我想生命成色高的人應該是既獨特又整合得很好的人,他沒有失去自己的個性,甚至可能還葆有童年時的某些特點,但是又在漫長的人生中不斷發展自己,變得豐富、深厚,又較好地平衡了不同的面向,可以“入世”,亦可以“出世”;他有能力做事,但更多地是出於興趣樂趣和志趣,而不是為了成就成功,所以能樂在其中地剋服很多的困難,也讓自己的能力得到提升,生命變得既結實又有韌性;他的求知欲和他的學習能力,並沒有隨著年齡而衰退,他樂意去嘗試很多新東西,接受一些新挑戰,所以不會陷入空虛、無聊以及抱怨和叨嘮中;他關註自己的心靈成長,也關註外面的大千世界,有一條可以將自己與世界聯結起來的通道;他因為自身的豐富而有很多東西可以與人分享,但也樂意在交往中傾聽他人,發現有價值的新思想新知識,享受情感與精神交流的樂趣,讓自己也有所更新。
  越寫越像馬斯洛的“自我實現者”了?趕快打住吧,真不好意思。
  時間這個熔爐何以能將有些人的生命提純或者鑄成優質的合金,卻將另外一些人的生命變成單薄、脆弱、雜質多多,甚至變成廢渣?這又會回到那個遺傳決定論還是環境決定論的老話題上去,有點沒勁。但如果把“人”當作時間的產品,這個產品似乎有一種不同的特性,就是它有自主性,它能為自己添加可以提高生命成色的元素,哪怕是在最惡劣的環境中。
  在這張元素表上,我覺得應該有以下一些東西:
  生活體驗是豐富還是貧乏。如果一個人總是在相同的環境重覆做相同的事情,恐怕無法激活生命的潛能和想象力,單一性很難創造有活力的生命狀態。但這不是說,人必須要游走世界才能變得豐富,我想有些人走過不少地方,在精神上並沒有真正豐富起來,因為對於他來說,普吉島和馬爾代夫都是度假島而已。而有些人,即使是在同一個地方,卻能讓自己擁有豐富的體驗,如果你看過英國獸醫吉米·哈特的《萬物靈且美》等書,看過李娟的阿勒泰系列,你就知道什麼叫做豐富的體驗。
  所以,生活體驗的豐富性,不在於去過多少地方,而是對世界有過多少發現、有過多少創造,那需要一雙慧眼和一顆敏感的心,很多時候還需要一些勇氣,讓自己敢於離開安適去面對陌生,不管是一個新環境,還是一項新工作,抑或結交一個新朋友。
  如果把“人”當作時間的產品,這個產品似乎有一種不同的特性,就是它有自主性,它能為自己添加可以提高生命成色的元素,哪怕是在最惡劣的環境中。
  第二個元素呢,就把它叫做“心靈空間向內和向外拓展的廣度與深度”吧。
  有些人是只關註腦袋不關註心的,他們可以學習、交友,把自己外在搞得很忙,卻不太敢面對生命中那些不請自來的孤獨、恐懼和焦慮。他們的生命好像一張餅,不斷地通過事情這根擀麵杖展開,但隨之也攤薄了,有些時候這張餅還會因為沒揉好的面疙瘩——心靈深處未愈合的創傷而擀破了。
  我想有些人會不一樣,他們會允許自己停下來,傾聽內心的聲音。肯定有些時候,他們聽到的是充滿衝突的不和諧之音,或者是低沉的傷痛之音,他們知道那是自己生命的某個課題出現了,需要去探索、面對和重新整合。他們因為不害怕也不迴避生命中的幽暗,所以這些幽暗能不斷地被解構和重新建構,變成生命成長的能量,而不是潛伏在生命深處,等待著有朝一日出來發威。
  我還覺得一個人如果只關心自己,哪怕他不僅關心自己的身體,也關心自己的心靈,但這生命就像只有一隻腳的稻草人,雖然可以穿上好看或好玩的服裝,站在那裡嚇唬鳥雀們,但狂風暴雨一來,不是狼狽地倒下,就是變得七零八落,可憐兮兮。而那些能將自己與更廣大的世界聯結起來的人,就好像將自己的根須與其他樹木的根須交織在一起的大樹,共同營造出一片森林,即使有一天死了,這森林里仍然會有小鳥在歌唱。
  第三種元素包含的東西有點多,比如說求知欲、想象力、創造力和審美能力,我覺得它們好像某種複合維生素,能夠補充生命先天的不足或後天成長的需要,讓精神世界變得豐富、敏銳和精緻。
  有了微信這玩意兒以後,人們看到了那些活得勁勁兒的“外國老妖婆”們。其實啊,那都是外在的,真正支撐著她們美美地、有滋有味地活著的,是旺盛的求知欲、豐沛的想象力、不竭的創造力和有品位的審美能力。這幾種維生素,或許不會讓人長壽,卻會讓生命保鮮,讓生命的成色更亮麗。
  第四種元素具有雙面性,它絕對是滋養生命的補藥,但弄不好也可能是毒藥,這就是包括親密關係在內的人際關係。難以想象一個眾叛親離的人生命是閃光的,這樣的人八成就像隕石,身上都是醜陋的大坑小坑。
  人際關係從來都不是技巧問題,它首先是你與自己的關係,還有進入到你潛意識之中的原生家庭模式。一個人如果從小得到過父母無條件的關愛,他的生命會充滿溫暖,讓別人可以走近;如果不幸被凍結在過往的創傷中,就難免會出很多問題。好在,心理學家已經發現了許多的秘密,讓人可以明白自己是怎麼回事,從無形的圈套中跳出來,嘗試用更好的方法與人互動。
  他們因為不害怕也不迴避生命中的幽暗,所以這些幽暗能不斷地被解構和重新建構,變成生命成長的能量,而不是潛伏在生命深處,等待著有朝一日出來發威。
  不過,也許保持生命成色最簡單最基本的辦法,就是永遠不放棄讀書。
  我就想到了這些。我會努力往時間的熔爐里添加這些元素,因為我希望在老年還能提升自己的生命成色——那不是為了給別人看,而是讓自己活得有意思和有意義,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,可以很輕鬆地說一句:我,真的好好地活過了,我覺得生命很美好!  (原標題:生命的成色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zmdcucx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